首页 > 热点 > 正文

访谈间|陈俊炜委员: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每日动态

2023-01-20 11:38:47来源:贝壳财经  

随着5G、超级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渗透逐渐加深,数字文化产业应运而生。


(相关资料图)

如何利用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1月18日,北京市政协委员、抖音集团北京公司总裁陈俊炜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数字文化产业依托其强大的数字技术更新再造乡村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将传统生产要素向数字化载体转变,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及外延,有助于解决以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开发不到位、市场规模小等问题,从而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的全面融合。

乡村留得住乡愁,数字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新京报:今年带来了哪些提案?

陈俊炜:这次我带来的是关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

目前,我国乡村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古村落开发、乡村文创、文化小镇等传统领域。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数字文化产业依托数字技术更新再造乡村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将传统生产要素向数字化载体转变,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解决以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开发不到位、市场规模小等问题。

北京市具备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一是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北京市数字文化生态繁荣,产业、人才聚集。有很大的空间进一步发掘数字化潜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所以,今年我的提案也是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建议下一步将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创作数字文化精品、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培育乡村数字文化品牌作为着力点。乡村要振兴,就要引得进产业、落得下项目、树得起品牌、留得住乡愁,在这些方面数字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新京报:本次政协履职有何感受?

陈俊炜:作为一名新当选的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参会,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与委员们面对面交流,收获满满,感受颇深。

我认为,政协委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履职能力,要做到“知天气”、接地气”“聚人气”。“知天气”就是要把准方向,学习了解政策文件,将助企惠企政策和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更好融入整个发展大局。“接地气”就是要找准问题,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社情民意,增强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聚人气”就是要拿准办法,众人拾材火焰高,协商议政就是以开放、协作、共享的理念广泛聚集社会资源,真正做到集众人之智、齐众人之力,拿出高质量提案,当好参谋助手。

农民走进电商直播间,土特产“带货

新京报:很多新农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走红,在帮助农村、农民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上,短视频平台有哪些优势?

陈俊炜: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一直在发挥平台作用和优势,在稳就业、促经济,为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充分发挥了平台的社会价值。

相信很多用户都注意到了,近年来越来越多传统农民以及“新农人”开始走进电商直播间,或者是把电商直播间搬到了田间地头。而伴随他们一起走进屏幕的,还有当地独具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一方面,这些涉农主播们把当地的特色、地标农产品连同乡野风情、乡村美景一同送到了全国网友的面前,让有需要的消费者可以尽情选购原来在线下难得一见的各种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这些特色农产品产地的农户、农业企业,通过全域兴趣电商这一新的渠道,销售了农产品,增加了收入,也就等于是助力了乡村经济发展。

新京报:春节在即,你认为短视频、直播,对于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有何积极影响?

陈俊炜:过去一年,我们大力扶持优质传统文化内容,从资源、流量、服务等方面帮助更多优秀主播打造新舞台。去年我们上线了“守艺非遗”社会价值专区,不断推广非遗技艺商品,帮助手艺人发展和变现,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助力文化传承与国潮好物销售。活动围绕衣食住行搭建了匠心“铸”造、匠心“织”造、匠心“烹”造、匠心“赏”游四个版块,集中展示非遗服饰、老字号食品、传统工艺品及非遗主题知识。其中,王星记扇、汝瓷、汉服、苏绣、手工皮雕包等非遗好物在“守艺非遗”专区被重点推介。

除了购买各类非遗商品,用户还可通过短视频了解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和手艺传承背后的匠人故事。国家级制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亚青和手工制扇打了一辈子交道,在薄薄的扇面上,用钢丝拉出形状各异的上万个小孔,组成虚实相宜的精美镂空图案;非遗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李廷怀数十年如一日专注瓷器创作与传承,复原了800年前的卵青釉烧制技艺,不断在创新中推广汝瓷知识;玉石雕刻大师苏然把玩玉雕30年,从琢玉的幕后走到直播间台前,向网友们循循道来每一块玉石的独特与妙处。

政府助企纾困,增强民企爬坡过坎的底气和实力

新京报:五年来北京营商环境有何变化,如何助益民企发展?

陈俊炜:过去五年是北京迈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五年,首都北京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北京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国际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人均GDP超过18万元,居各省区市首位;蓝天保卫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等。一连串高质量的发展数据,背后体现了过去五年北京市相关工作取得的扎实成效。

具体来说,制定了一揽子助企政策,政策制定过程也更多地征求企业意见建议;政策宣传方面,采取“请进来”面对面答疑解惑、“走出去”手把手服务指导、线上线下宣讲培训等多种方式,利于企业吃透悟准政策精神;政策执行方面,不断优化企业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三级服务体系作用,高效解决企业反馈的问题,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民营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北京的营商环境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企业没有后顾之忧,从上到下干劲儿很足。

2022年以来,超预期突发因素给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冲击,政府及时推出助企纾困举措,各项惠企帮扶政策直达市场主体,稳定了民企经营,增强了民企信心,良好的制度供给和政策环境增强了民营企业爬坡过坎、积极作为的底气和实力。

新京报记者 赵方园 许楠楠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标签: 文化产业 政协委员 大有可为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