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保壳或退市,房企们的主动与被动选择

2023-06-30 15:27:54来源:贝壳财经  

继蓝光发展退市后,又一家A股上市房企被强制退市。6月28日晚间,*ST中天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已被深交所决定终止上市,将在6月30日被深交所摘牌。


(资料图)

截至目前,嘉凯城、美好置业、阳光城、泰禾集团、宋都股份等涉房企业因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均收到了交易所的拟终止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退市风险,也有房企选择“保壳”,荣盛发展、金科股份、世茂股份、新华联等企业通过股东增持、注入资产、公司回购等方式护盘股价。

保壳或退市,房企们是基于什么原因作出的选择?如果保壳,难点是什么?能否成功?如果退市,对于房企自身又产生哪些影响?

已有多家上市房企遭强制退市

在现金流危机下,4月份,新力控股成为第一家被退市的出险房企。此后的6月,蓝光发展正式摘牌,成为A股市场第一家退市房企。房企退市大幕拉开。

6月5日,嘉凯城发布公告称,收到深交所《事先告知书》。由于*ST嘉凯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股,根据相关规定,深交所拟决定终止*ST嘉凯股票上市交易。

6月8日,粤泰股份发布公告称,收到上交所下发的《关于拟终止广州粤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的事先告知书》。同一天,深交所向泰禾集团下发了《事先告知书》,“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曾经的两千亿房企阳光城,在6月13日发布公告称,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无不令人唏嘘。

还有宋都股份、美好置业也都遭到强制退市。

除新力控股外,上述房企都曾因为经营业绩不佳、债务重组进展缓慢等原因,被“戴帽”,又因为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股而触发了终止上市条件。

荣盛、金科、世茂股份暂时保壳成功

面对“1元面退”风险,有直接退市者,也有努力护盘者。

包括荣盛发展、金科股份、世茂股份、新华联等在内的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壳计划。

以金科股份为例,通过股东增持、高管增持以及定增购买资产等方式刺激股价上涨。

截至6月5日,控股股东金科控股指定主体财聚投资已累计增持金科股份2167.91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4060%,成交金额合计1926.85万元;金科股份11位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已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增持公司144.27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0270%,合计增持金额为142.04万元。

在种种努力下,金科股份股票收盘价在6月6日重回1元/股上方,报1.07元/股。6月7日起,金科股份开始停牌。而在头一天晚上,金科股份宣布,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金科控股旗下重庆恒昇大业建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股权。

6月21日,金科股份开市起复牌,股价涨停,并连续三个交易日上涨。

荣盛发展自6月9日复牌以来,其股价连收5个涨停板。而在此前,荣盛发展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控股股东荣盛控股旗下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

而世茂股份则是通过股东增持、回购的方式护盘股价。5月30日,世茂股份宣布控股股东增持计划,此后其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上涨。6月4日,世茂股份发布股份回购方案。此后,世茂股份股价稳定在1元/股之上。6月30日,世茂股份开盘,报1.12元/股。

保壳与退市,如何选?

保壳与退市,各大房企用行动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表示:“保壳或退市多是房企综合自身资产和利益诉求主动或被动作出的选择。”

“当前面临退市的房企多为出险房企,如果股票退市将造成公司价值的估值降低,股东利益受损,影响投资人信心,融资渠道受限,品牌受损影响项目销售,对债务重组和风险出清产生不利影响。为避免退市,多家房企使用股东增持、并购资产和股票回购等手段保壳。”刘水如是说。

但是,多数保壳措施都需要股东及公司支付相应成本,且其成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不少房企选择直接“躺平”退市。在刘水看来,退市后,公司股价等短期市场信息对公司经营扰动有所减少,维护股票公开上市地位的相关成本有所降低,经营管理更加灵活。

的确如此,对于出险房企来说,尤为缺钱,而增持或回购都需要真金白银,且不见得有效果。

克而瑞相关分析师表示,宋都股份和美好置业两家企业的保壳计划几乎没有效果,主要是增持计划规模较小、保壳计划出台迟钝。

此前,宋都股份发布公告称,自5月17日起6个月内,6位董事、监事将增持宋都股份股票,合计不低于38万元,不超过76万元。

“4月24日,美好置业股价首次跌破1元/股,开始了面值退市的倒计时,但是企业直到5月10日才推出了股东增持计划,留给市场的反应时间较短,也影响了企业的自救时间。”克而瑞相关分析师说。

而纵观上述保壳方式,多种方式结合效果较好。不过,在克而瑞相关分析师看来,保壳终究只是短期内的临时手段,在行业大环境还没有恢复的情况下,陷入危机的房企能做的仍是积极解决流动性危机、削减企业冗余成本、维持企业口碑,部分企业介入新兴概念板块扩张多元化业务也可能是一条出路。

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武新 校对 赵琳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