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上天下海”背后:孵化“小巨人”需建好生态体系

2023-08-23 14:38:44来源:贝壳财经  

补贴研发、减免房租、提升服务……作为北京智能智造和高质量发展的一张名片,北京经开区持续加大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力度,书写“数字中国”的北京样本。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北京经开区出台“科创二十条”,实施“首台套”“创新券”“小升规”“创新成长计划”“创新伙伴计划”等引导政策,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相关资料图)

此外,经开区还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分中心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孵化服务体系,引导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加大资源整合,加强专业孵化能力建设。

贝壳财经记者日前走访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捷杰西石油设备有限公司、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采访创始人、企业高管,了解到了这三家民营企业为什么会入选“专精特新”,具备哪些“独门秘籍”,才能够“上天下海”,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崭露头角。

软体机器人

从兴趣驱动到需求驱动,“海星”变为机械臂

像人手一样灵活的“蓝色夹爪”轻轻地抓起茶壶盖,又稳稳地拎起茶杯,注水、泡茶、倒茶,一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流畅。8月16日上午,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贝壳财经记者在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看到了这一幕。

软体机器人公司的机械臂茶艺演示。 受访者供图

“即便是摘草莓都能完成自动抓取不破损。”软体机器人研发总监单雪梅介绍,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软体机器人可实现工业生产中近96%异形、易损物品抓取搬运,“秘密”就藏在机器人前端的柔性夹爪上,它涉及弹性体材料技术、结构设计和控制技术,技术复杂度高,目前全球仅有2家公司掌握。

软体机器人的创始团队成员、首席技术官鲍磊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软体机器人源自仿生学,对海洋中的软体生物进行拟态研究,通过使用柔性硅胶材料制成的柔性仿生样机模型,实现水下生物柔顺、连续平滑运动,并搭建出与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机器人系统。

“最开始,我在北航机器人所的实验室团队从事水下仿生鱼的研究,我们发现可以使用柔性材料制作柔性的执行器,从而更好地模拟水下连续体或软体生物的运动模式,后来,我们也加入到软体机器人技术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热潮中。”鲍磊说。

鲍磊告诉记者,当寻求如何将仿生机器人的研究优势转化为应用落地时,他和团队成员最初想到制作仿生海星,但有一天,有人将“海星”的中间部分拎起,让它的五条腿垂了下去,这就变成了一个夹爪,“2015年,刚好有一些从事食品加工生产的企业找到了我们实验室,于是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柔性夹爪确实在食品行业取代重复人手搬运操作具备应用价值,这也是促使我们创立这家公司的原因。”

2016年,软体机器人公司正式成立,作为一家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公司,鲍磊坦言,“做研究时,更多的是兴趣驱动,我们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想要实现,最后转化成一些科研成果。而做公司时,需要逐渐转化为需求驱动。市场上有什么问题等待我们解决,我们运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制造出一种合适的产品来解决对应的问题。”

鲍磊告诉记者,技术研发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在于软体机器人本身的技术发展尚属于初级阶段,“其大约在2010年才开始兴起,2015年才有第一篇论文定义软体机器人,整个技术领域非常新,尽管已经产生了很多学术成果,但它的技术体系和理论完整性尚不完善。目前,我们所开发的软体机器人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量实验、论证和交叉验证,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撑,让我们能更明确地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软体机器人公司持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发。凭借技术优势,获得了国内外研发专利及科技大奖100余项。

“我们非常专注于这个技术方向,致力于将其发展得更深入、更透彻,并将其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在精确度方面,除了从学校带来大量科研成果外,我们还关注了软体机器人底层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在软体机器人从实验室或原型机走向产品化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非常多的材料参数、工艺和制造技术。例如,如何调配更好的弹性材料,如何使工艺更加规范化,以及产品寿命可靠性的一致性有更高的提升。我们针对各种柔性执行器,搭建了完整的制造工艺流程、规范和标准。”鲍磊说。

鲍磊表示,近两年经开区政府给予了软体机器人很多政策支持,包括研发补贴以及房租减免,“政府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支持,如果企业做不好,就是企业自身的问题。”

据了解,2023年6月,软体机器人完成了新一轮近1.5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中信金石与神骐资本、灼星基金共同投资。投资者表示,软体机器人公司致力于为工业领域提供整体自动化行业解决方案,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工业行业异形易损物品自动化搬运,还能为企业提供自动化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我们持续关注中国工业自动化升级,也相信软体机器人公司能为中国产业自动化贡献力量。”

捷杰西

坚持正向研发,炼成“智能石油铁钻工”

北京捷杰西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于2009年创立,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亦庄企业,成立十四年来专注于石油行业智能钻井机器人研发制造和高端技术服务。

“当时,我们创立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成为中国制造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品牌,我认为我们距离这个目标的实现越来越近了。”捷杰西董事长李学军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捷杰西智能钻井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李学军1999年进入了石油钻井领域,加入了美国NOV(国民油井华高)公司,做中国区的售后服务经理,在这一过程中,他去了很多现场,包括海洋平台、沙漠、戈壁滩、深山等开采石油的场景。“从入门到了解并逐渐喜欢这个行业,工作给了我很多成就感,但也发现,石油技术在全球都是美国垄断,全球包括中国用的石油标准都是美国标准。本身的经验加上一直喜欢机械,因此我逐渐有了一个想法:自己设计研发石油装备,应该有机会超过美国。”

2009年,李学军动员了崔杰和刘忱两名合伙人,在亦庄注册成立了捷杰西,并开始了铁钻工和机械密封冲管两款公司核心产品的研发。李学军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成立伊始,三人就有一个愿景:抄作业肯定成不了国际品牌,“我们可以用国外优秀的技术当例题进行练手,但自己的产品不能抄袭,所以我们的产品和技术都是原创的正向研发。”

为此,捷杰西投入了大量时间在现场实践,以了解设备在不同环境下的要求,市场和客户的痛点和需求,因此其目标更准确。在捷杰西科研团队的研发下,其铁钻工、机械密封冲管以及动力液压站等产品开辟了与国外不同的技术路线,在美国也获得了发明专利。

“2018年是国内钻井自动化和井场自动化智能化的阶段,我们研发的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开始有了市场,公司也成为了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客户里的明星企业。”李学军介绍,“我们的铁钻工、机械密封冲管、综合液压站等技术都比国外更先进,我们首创的方法在国内外都拿到了发明专利。”

他举例称,“到去年为止,我们制造了许多像智能铁钻工这样的专用重载工业机器人。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我们的铁钻工主机重量为3.5吨,而美国公司类似产品的重量达到7吨多,对于石油装备,由于运输需要巨大成本,因此我们拥有关键的技术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捷杰西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领先技术,与其创始人团队的专业和专注分不开。2009年上半年,李学军在逛五金城时发现了一个叫“快抓管钳”的工具,当时他意识到,这个工具的原理可以做成铁钻工,因为铁钻工本质上也是“拧管子”的,最后他花了大约三年时间真的把这个技术应用到了铁钻工技术上,并申请了国内外的专利。

而在捷杰西的研发团队全力投入研发攻关期间,刘忱的团队负责了海上石油平台进口高端装备的技术服务和升级改造,并用在这一业务上挣得的资金全力支持了研发,直到2018年,市场环境变化,捷杰西迎来了大量需求。

今年6月,捷杰西获得了由中石油昆仑资本和中国石化资本投资的D轮融资,作为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捷杰西已申请知识产权近百项,实现了以智能钻井机器人为代表的多种高端石油装备的国产化替代,解决了高端石油装备领域的一系列“卡脖子”难题,逐步将工业机器人集群系统在油气开发中落地应用。

蓝箭航天

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轨

7月12日上午9点,蓝箭航天成功发射了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遥二火箭”,这也是国内民商航天首款基于自主研制的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运载火箭,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关键技术。

蓝箭航天成功发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受访者供图

“蓝箭航天之所以能够成为‘专精特新’,除了量化的硬性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在商业航天领域,我们选择液氧甲烷作为新型推进剂,在全球航天竞争层面上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与美国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引起了外国媒体和美国高度关注。因为在此之前,美国的两个液氧甲烷火箭项目,包括马斯克的SpaceX在内,都发射失败了,而我们‘运气不错’,拿到了全球首个入轨的历史纪录。”谈及此次发射,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戴政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在戴政看来,蓝箭航天选择了正确的技术路线,“我们通过社会资本的力量,研制液氧甲烷火箭,将其工程化。在此之前,我国没有液氧甲烷发动机和火箭,国家主要发展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火箭。相比这两类火箭,液氧甲烷更不容易积碳,也是更加便宜经济的液体燃料,因此对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表示,中国商业航天目前还处于比较早的探索期,作为一家商业火箭公司,从最开始就要有对行业的设定,还要组织一条新的道路,形成新的能力,并在技术上开发出面向未来的新产品。

“遥二箭的成功对整个行业也会有重大的提振作用。国内虽然已经有很多商业航天公司成功发射火箭,但由企业自主研制一套产品并成功发射,还是第一次。国内航天事业从国家队主导的时代,到国家队支撑民商航天企业发展的时代,再到现在可以由一家走独立自主路线的民营企业取得火箭发射成功,其中意义是不一样的。朱雀二号遥二火箭取得发射成功,预示中国商业火箭进入2.0时代了。”张昌武告诉记者。

在航空航天领域,北京早就有“南箭北星”的产业格局。

戴政告诉记者,“像我们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应该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做好自己的事,帮助降低火箭发射的成本。”

对于哪些支持能够更好地支援民营航天发展这个问题,他表示,目前国家对民营火箭公司有着很大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还希望北京能够建设一些帮助快速验证的实验室,比如用于火箭发动机的物理仿真系统。

据了解,北京经开区通过制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同时用好产业、科创、人才等各方面政策助力企业发展,支持和服务航天企业实现新跃升,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北京经开区将围绕商业航天产业“强链建圈”,聚焦新型火箭发动机、可复用运载火箭技术、航天装备数字化制造、卫星数据多领域应用等方向,出台升级版星箭产业扶持政策,在组织技术攻关、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市场应用、产业强链补链等方面聚力用劲,提供系统化、专业化服务保障,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做强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编辑 徐超

校对 杨许丽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