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信披堪忧“消失”的2.5D MEMS探针卡引关注 研发人员“跨界”科创属性存疑募资扩产超当前产能数倍关联依赖高企——强一股份

2025-11-10 17:43:15来源:江南财经话财经  


(资料图片)

11月12日,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强一股份”)冲击上交所科创板首发审核。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服务半导体设计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晶圆测试核心硬件探针卡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此次上市,公司拟发行不超过3,238.99万股募集资金15亿元,此次招股书中并未披露实控人股权转让价格及募投项目具体资金用途  作为半导体测试设备领域的拟上市企业,其招股书却暴露出一系列刺眼问题。研究发现,公司核心产品2.5DMEMS探针卡连续两个报告期出现销售数量与探针消耗量“账实不符”,3张产品“神秘消失”。在研发方面,研发人员薪酬骤降8.97%,以“项目结束转岗量产”为由模糊岗位边界,科创属性存疑。募资扩产薄膜探针卡至现有产能11.68倍,而2025年上半年该产品销售收入暴跌73%、产销率仅62.3%;关联销售占比连续四年超25%,核心依赖“B公司”采购,外部董事监事在客户企业大量兼职。这场看似光鲜的科创板冲刺,正被信披真实性、研发独立性与业绩可持续性的多重质疑笼罩。  信披真实性遭硬撼,“消失”的2.5DMEMS探针卡引关注  科创板半导体测试设备拟上市公司强一股份,正深陷一场财务披露风暴。其招股说明书中的产销数据自相矛盾,核心产品2.5DMEMS探针卡在账面上“神秘蒸发”,引发对信披真实性和内控可靠性的尖锐质疑。深入梳理公开数据后发现,连续两年的关键财务指标存在硬伤,科创板IPO之路或因此亮起红灯。  强一股份的招股书同时提供了产品以“张”为单位的销售数量和以“支”为单位的探针销售数量,交叉比对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问题浮出水面。  招股书显示,2025年1-6月,公司“2D/2.5DMEMS探针卡”总销售数量为388张,其中“2DMEMS探针卡”销售数量为383张。据此计算,同期“2.5DMEMS探针卡”销售数量应为5张。  然而,在探针销量方面,“2D/2.5DMEMS探针卡”总探针销售量为5,159,193支,“2DMEMS探针卡”探针销售量为5,131,882支。这意味着,归属于“2.5DMEMS探针卡”的探针销售量仅为27,311支。根据公司披露的“2D/2.5DMEMS探针卡”平均探针数量(13,296.89支/张)计算,27,311支探针最多仅可组装约2张探针卡。这与前述销售5张“2.5DMEMS探针卡”的披露存在显著差距——多出的3张探针卡究竟销往何处?  令人警惕的是,同样的数据矛盾在2024年完整年报数据中再次上演。招股书披露,2024年“2D/2.5DMEMS探针卡”销售数量合计803张,“2DMEMS探针卡”销售数量为799张,由此推算“2.5DMEMS探针卡”销售数量为4张。  但在探针销量层面,“2DMEMS探针卡”探针销售量为8,054,015支,“2D/2.5DMEMS探针卡”总探针销售量为8,078,940支,差额24,925支应归属“2.5D”产品。按当年“2D/2.5DMEMS”平均探针数量(10,060.95支/张)计算,24,925支探针仅能支持约2.47张探针卡的组装,这与其披露销售4张“2.5DMEMS探针卡”之间再次出现约1.5张的缺口。  连续两个报告期内,针对同一类型产品(2.5DMEMS探针卡),强一股份招股书均出现销售数量与核心原材料(探针)消耗量在基础逻辑上无法匹配的情况。这种重复出现的矛盾点,将核心质疑直接引向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内部统计系统的可靠性。  作为冲刺科创板的高端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强一股份的核心产品数据是其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及盈利前景的基石。产销数据的清晰、一致与逻辑自洽,是投资者进行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更是注册制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基本要求。连续两年在关键产品上出现同类型数据矛盾,不仅让宣称的2.5D探针卡销售业绩显得“有名难副实”,更严重动摇了其招股说明书整体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可信度。  研发人员"跨界"量产?科创属性陷"身份摇摆"争议  作为冲刺科创板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强一股份本应凭借硬核研发实力打动市场,但其近期披露的研发人员管理模式却引发轩然大波。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薪酬较上年骤降8.97%,而"项目结束转岗量产"的解释,更让市场质疑:核心技术团队是否在"左手研发、右手量产"的跨界中模糊了身份,甚至触碰科创板对核心岗位禁止兼职的监管红线?  研发薪酬"跳水"背后的转岗疑云,成为争议焦点。数据显示,2024年强一股份研发人员薪酬为2878.51万元,较2023年的3162.26万元减少283.75万元,降幅达8.97%。公司对此解释称,2023年因业务扩张扩充研发团队推高薪酬,2024年部分研发项目结束后,相关人员"主要从事量产工作",导致薪酬减少。但这一说法非但未能平息疑虑,反而暴露了更深层的矛盾:研发与量产本是两条平行线——前者需要持续创新突破,后者侧重标准化生产执行,若核心研发人员在项目间隙"跨界"量产,本质上已是"变相兼职"。  这种"身份摇摆"直接挑战了科创板对技术团队纯粹性的底线要求。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依赖研发人员对技术难题的长期深耕。若研发人员频繁在创新岗位与生产岗位间切换,不仅可能分散精力、削弱技术攻坚能力,更可能导致核心技术成果与量产任务的边界模糊。市场不禁要问:这些"转岗"人员是否仍在参与核心技术研发?其量产工作是否占用了本应用于技术创新的时间?当研发人员的KPI里掺杂了量产指标,所谓的"技术护城河"又从何谈起?  更值得警惕的是研发费用率的"过山车"式波动,这与公司"持续创新"的表态形成刺眼反差。2024年,强一股份研发费用率仅为12.25%,较同行可比公司17.28%的均值低了5个百分点;但此前一年的2023年,其研发费用率却高达26.23%,远超同行21.60%的水平;2022年和2025年上半年,这一指标又分别以18.12%、17.91%小幅高于同行的15.54%、13.97%。这种忽高忽低的投入节奏,暴露了研发规划的随意性——当研发投入跟着"项目周期"而非"技术战略"波动时,所谓的"持续创新"更像是一句空话。  对于科创板企业而言,研发团队的稳定性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强一股份"项目结束转量产,量产结束再回研发"的人员流动模式,本质上是核心技术人员在关键岗位的反复迁移。这不仅可能导致研发思路断层、技术积累中断,更让投资者对其是否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打上问号。若公司无法自证研发团队的独立性与稳定性,这场"身份摇摆"争议,或将成为其IPO路上难以逾越的坎。  募资扩产超当前产能数倍,薄膜探针卡陷“产能过剩”危机  根据招股书,强一股份本次募集资金的重头戏是南通探针卡研发及生产项目,计划新增2DMEMS探针卡、2.5DMEMS探针卡各1500万支,以及薄膜探针卡5000张。仅薄膜探针卡一项,新增产能就相当于2024年全年产量(428张)的11.68倍,扩张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现实的销售数据却给这份雄心泼了冷水。2025年上半年,公司薄膜探针卡销售收入仅858.61万元,较2024年全年(3173.06万元)骤降73%,仅为去年同期的27.06%。产量与销量的背离更为明显:当期生产191张,仅售出119张,产销率从2024年的99.77%(产量428张、销量427张)暴跌至62.30%,近四成产品积压。  更值得警惕的是该产品毛利率的剧烈波动,报告期内薄膜探针卡毛利率分别为51.40%、0.19%、61.18%和49.51%,2023年甚至一度跌至0.19%的“盈亏线边缘”,2025年上半年又较2024年下降11.67个百分点。公司解释称,2023年因客户少、成本高导致毛利率下滑,2024年靠客户开拓恢复,2025年上半年则因新客户订单毛利率低再次下降。这种“一年好一年差”的不稳定表现,折射出公司对市场需求的把控能力薄弱,而5000张的新增产能若无法匹配真实需求,恐将沦为“无效投资”。  关联销售占比超三成,董监高兼职客户企业引独立性争议  撑起强一股份业绩的,并非市场化的客户拓展,而是关联方的“鼎力支持”。报告期内,公司关联销售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88%、40.09%、36.00%和25.97%,连续四年超25%,其中2021年至2023年更是维持在36%以上。这意味着,公司每赚10元钱,就有近4元来自关联交易。  核心依赖对象是“B公司”。招股书称,2020年、2021年推出的2DMEMS探针卡、薄膜探针卡获得B公司认可,随着B公司业务扩张,采购金额快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B公司认定为关联方——这一模糊表述背后,是否存在未披露的股权或人员关联?若B公司未来因行业周期或自身经营调整减少采购,强一股份的营收根基将直接动摇。  更微妙的是公司治理层面的潜在利益关联,招股书披露“外部机构投资者提名的董事、监事在半导体企业兼职较多,其中部分企业为公司客户”。董监高在客户企业的双重任职,难免让人质疑关联交易定价的公允性,这些兼职是否为业务合作铺路?交易价格是否偏离市场水平?尽管公司强调关联交易“定价公允”,但在2023年薄膜探针卡收入下滑时,B公司的采购是否“雪中送炭”?2024年毛利率反弹至61.18%,是否与B公司高价采购有关?这些疑问若不厘清,公司的独立性将始终是上市审核的“卡脖子”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关联销售占比从2021年的40.09%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5.97%,但这一比例仍显著高于科创板多数半导体企业。对比同行,华峰测控、长川科技等公司关联销售占比长期低于5%,强一股份的“关联依赖症”显然已成为其登陆资本市场的突出短板。

标签: 利率 投资 上市 业绩 暴跌 IPO 发行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