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资讯:数读国际博物馆日|去年5.78亿人次游玩博物馆 谁是“顶流”

2023-05-18 16:48:28来源:贝壳财经  

5月18日,正值“国际博物馆日”。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市,要去两个地方,菜市场和博物馆。菜市场带你体验烟火气息,博物馆则带你探寻城市的历史印记。

近年来,文博真的火起来了,故宫博物院一票难求,上海博物馆凌晨排起长队。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2022年全国已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接待观众5.78亿人次。

打卡博物馆如何成为旅游新风尚?谁在逛博物馆,他们为什么爱逛博物馆?各地博物馆文创持续上新,谁又是其中“顶流”?贝壳财经记者用数据为你解读“文博热”如何成为城市新名片。


【资料图】

1.全国各类博物馆达6565家北京的博物馆热度最高

过去十余年里,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2022年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

全国博物馆如何分布?哪里的文物资源最丰富?目前已有25省份披露2022年博物馆数量,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发现,山东博物馆数量最多,共有665家。山东作为齐鲁文化发祥地,历史资源丰富,此外,各地民俗和民间技艺主题的博物馆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文物资源最丰富的应属北京,藏品数量和馆藏珍贵文物均位于全国第一。据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1年数据统计,博物馆“顶流”故宫博物院馆藏珍贵文物数量最多,超过84万件,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其中,藏品最多的是国家典籍博物馆,它保存了我国从甲骨刻辞到纸质写卷、刻本等各类汉文古籍,共拥有536.41万件藏品。

去博物馆打卡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日常乐趣,哪里的博物馆人气最高?

贝壳财经记者爬取小红书“值得一去的博物馆”话题下热度TOP 500的词条,除去重复、弱关联词条,分析共计310条有效词条发现,国家博物馆成为多数网友推荐热门地,近些年,不断有新考古成果的三星堆博物馆也成为网红打卡地,故宫博物院则排在第三。

此外,大英博物馆、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等国外知名博物馆也在网友的打卡名单之中,还有一些类似于麦当劳博物馆、泡面博物馆的趣味性博物馆受到人们的喜爱。

2.这届年轻人爱逛博物馆去年国博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50%

年轻人成为博物馆的热衷者,拉着行李箱也不妨碍“特种兵”们“逛馆”。

以热度最高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2022年累计接待服务观众163.1万人,其中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过50%,相比上年增加3.79个百分点。

随着“特种兵式旅游”爆火,不少年轻人将博物馆纳入“打卡清单”。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预约门票一抢而空,多地博物馆寄存处摆满了行李箱。

除了爱逛博物馆,年轻人也密切关注博物馆的动态,越年轻的群体关注度越高。据巨量算数统计,关注博物馆信息人群中,31-40岁占比最大,18-30岁的总占比近50%;18-23岁人群占比达20.16%,TGI指数接近200,对博物馆相关内容关注度最高,其次是24-30岁的人群;41岁以上人群对博物馆的关注度相对较低,TGI指数不足100。

年轻人喜欢博物馆的理由有很多,喜欢文物背后的历史、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一位网友分享自己观光博物馆的感受,“那一刻你不去想工作、成绩、家庭,忘记现在的烦恼,也不期待远方,你就看着它(文物),想象千年前它的故事,隔着时空的玻璃,连接遥远的过去,这是去那些现代化的地方所看不到的。”

对博物馆关注度较高的人群往往来自于博物馆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据巨量算数统计,“十三朝古都”洛阳和西安的居民对博物馆的关注度最高,这两个也是人均博物馆拥有量较高的城市,洛阳每6.9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西安则是9.7万人。

3.博物馆收入达历史最高399.7 亿元文创产品哪家最能“整活”?

拍纪录片、上综艺……跨界不断的博物馆,正在迎来春天。自故宫博物院打响博物馆文创的招牌,各大博物馆纷纷效仿搞起五花八门的文创。

博物馆文创逐渐成为收入重要来源,2021年博物馆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据杨晓琳的《国有博物馆资金来源研究(1996—2019)分析,近年来国家鼓励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与博物馆经营的改革思路相互照应,2010年至2019年,博物馆经营收入占比呈快速上升趋势,经营收入逐步成为博物馆收入的有益补充。2021年,博物馆收入达399.7 亿元,超越2019年水平。

文创产品千千万,哪家博物馆最能“整活儿”?

据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9家博物馆开启线上店铺,其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商品数量最多,超过400件,涉及装饰品、文具、图书等多类产品。粉丝群体最大的还属博物馆“顶流”故宫博物院,店铺粉丝量超过900万。主打江南水乡风格的苏州博物馆,用精美的文创产品收获一众芳心,店铺粉丝数量达61.5万人,仅次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

总体来看,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走在文创之路前沿,但其他博物馆也有自己的出圈方式。甘肃省博物馆靠着丑萌的“马踏飞燕”玩偶火出圈儿,今年还新推出以“青铜牦牛像”为原型的“牛哞王”玩偶。曾侯乙编钟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博物馆文创餐厅推出编钟牛肉面,还用模具将卤蛋制作成编钟的样子。三星堆博物馆和敦煌博物馆则是结合文物自身美学,开发各类产品。

4.30城建设“博物馆之城”

2035年北京博物馆或将突破460座

什么样的博物馆才是好的博物馆?2019年,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只有人们热爱这个博物馆,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休闲的时间就想来,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博物馆才是好的博物馆。”

近年来,超过30城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将博物馆建设融入城市发展,从而走进人们的生活。要打造“博物馆之城”,增加博物馆数量以及人均博物馆拥有量是硬指标。

北京已经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强的城市博物馆体系,但在人均博物馆拥有量上仍有提升空间。今年2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提出到2035年,北京博物馆总数量超过460 座,实现每10万人拥有2座博物馆。此外,南京提出,到2025年,力争新增100座备案注册博物馆,孵化100座类博物馆。

有更多的博物馆是基础,但不是“博物馆之城”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如何提升博物馆质量,让“逛馆”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过去几年,“云游博物馆”成为一种潮流,我们打开手机或者电脑,不用出门便可以看见故宫博物院里的瓷器、金银锡器;也可以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开启一场“与青铜的对话”。据国家文物局披露,2022年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举办4万余场教育活动,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超百亿人次。

博物馆 “数字化”在线上打破了空间隔阂,而在线下则打破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时间距离,让观众走进文物背后的历史。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曾表示,引入数字手段的实体展,无论审美还是叙事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当它被安放在展厅不是完结,而是需要观众参与,展览开幕才可谓创作的开始。

多地也将发展文博数字化,作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重要抓手。《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应用科技赋能,提供智慧导览、数字人讲解等沉浸式新型互动体验。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字技术带来的各种可能逐渐改变我们对博物馆的传统认知。我们用各种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背后的历史“活”起来,让人们看见文化的朝气与延绵。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