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正文

我国乳制品进口下降趋势减缓,外资乳企仍看好中国市场

2023-08-07 15:24:36来源:贝壳财经  

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在经历前十年的快速增长后,站在了量减价增的拐点。


(相关资料图)

在8月6日举行的世界奶业大会乳制品行业国际贸易论坛上,这一趋势从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三处一级调研员胡舒披露的数据中得到印证。

作为全球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和恒天然、菲仕兰、达能等乳业巨头重要的海外市场,中国乳制品市场的表现往往牵动着全球奶价走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生鲜乳(原料奶、原奶)产量同比增长6.8%,而液奶消费出现8年来首次下降,进口乳制品尤其是包装牛奶的需求减少。尽管如此,我国乳清粉、婴幼儿配方奶粉、蛋白类、奶酪等深加工产品的进口量仍在保持增长。

对于中国乳制品市场未来发展,外资乳企表示依然看好,并将产品创新、市场下沉、提供高价值原料或产品等,作为未来在华业务的战略重点。

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下降

8月6日的世界奶业大会乳制品行业国际贸易论坛上,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三处一级调研员胡舒介绍,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在经历前十年的快速增长后,2022年呈现量减价增趋势。2023年上半年,进口下降趋势减缓,出口增长较快。

这一趋势也体现在恒天然、菲仕兰等国际奶业巨头的财报和数据预测中。8月4日,全球最大的大宗乳品原料商恒天然宣布,将2023年/2024年产季收奶价由原先的每公斤7.25新西兰元—8.75新西兰元,下调至每公斤6.25新西兰元—7.75新西兰元,整体下调幅度接近13%。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郝万里)表示,修正后的奶价范围反映出大中华区对全脂奶粉(大包粉)的进口需求持续减少。

今年5月,恒天然曾预测中国对全脂奶粉的需求会快速恢复,但此后全球乳品拍卖平台(GDT)的全脂奶粉整体价格下降了12%,中国在GDT中的全脂奶粉销量份额一直低于平均水平。郝万里认为,“这反映出中国目前生鲜乳过剩,导致本土全脂奶粉生产水平提高,并降低了相关进口需求。”

菲仕兰则在2023年半年报中提到,中国是最大的乳制品进口国,约占全球乳制品贸易的四分之一。中国正在投资发展自己的奶牛养殖业,减少进口依赖,2023年国内牛奶产量增长了约5.5%,但国内乳制品需求并未明显增加,加之过剩的奶源主要用于生产液奶和奶粉制品,这些因素导致中国2023年上半年乳制品进口下降了6.3%。加之全球高通胀导致其他乳制品主要进口国,特别是非洲和东南亚的乳制品需求大幅下降,导致主要出口国的乳制品出口量相应减少。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生鲜乳(原料奶)产量3932万吨,同比增长6.8%,但液奶消费出现8年来首次下降。另据2023年1月中国奶业贸易月报统计,2022年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327.19万吨,同比减少17.1%,进口额139.36亿美元,同比增长0.8%。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今年7月的第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上表示,2022年2月,全国奶业二十强企业喷粉1万吨左右的生鲜乳,当前每天喷粉4000吨—5000吨的生鲜乳,预计今年过剩生鲜乳将超过110万吨,喷粉库存在23万吨—30万吨。与此同时,我国进口乳制品大幅下降,今年1月—5月大包粉进口量减少33.8%,包装牛奶进口减少31.8%。李胜利认为,近两年我国养殖端面临奶源过剩与去库存的巨大压力。

全球乳制品消费“共振走低”

值得注意的是,乳制品消费低迷、奶价不振在全球多个市场存在。菲仕兰在半年报中提出,持续的高通胀导致全球乳制品消费量下降,北半球牛奶产量的小幅增长导致市场上牛奶过剩。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大多数乳制品价格在2023年上半年出现下降,“预计一旦全球乳制品需求改善,价格将再次上涨。”

“从奶业生产国及其产品价格来看,全球都在‘共振走低’。”李胜利在第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美国、欧盟、新西兰等牛奶主产国(地区)的牛奶产量为1.27亿吨,同比增长0.8%,保持温和增长,但未超过3%的“红线”,“如果增长率超过3%,就意味着供过于求,造成世界乳制品拍卖价格的大幅下跌”。今年5月,美国、欧盟、新西兰的奶价都较高点大幅下滑,这也导致世界主要乳制品拍卖价格下降,“从全世界看,奶源的生产、消费都出现了问题。”

尽管眼下全球乳制品整体需求不振,但部分品类仍在持续增长。胡舒结合我国进口乳制品贸易情况表示,我国包装牛奶、酸奶等进口液态奶的需求在下降,但乳清粉、婴幼儿配方奶粉、蛋白类、奶酪等深加工产品的进口量仍在保持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乳制品今年上半年出口呈现双位数增长。

郝万里在今年3月发布的恒天然2023财年中期报告中称,“虽然近期奶粉价格走低,影响了我们的原奶预期收购价格区间,但乳蛋白价格始终较高,这也反映在中期业绩报告的收益提升上。鉴于全脂奶粉价格下降,我们将更多的原奶投入到脱脂奶粉和奶油产品中,以提升原奶预期收购价格。我们还将更多的当季原奶投入到利润较高的奶酪及乳蛋白类产品线,这一举措亦大幅提升我们的收益。”其中,恒天然大中华区原料业务在2023财年第二季度延续了浓缩牛奶蛋白、凝乳酶酪蛋白原料销售的稳健业绩,反映出再制干酪等消费端的需求依然旺盛。

展望2023全财年,郝万里认为,“由于全球对新西兰优质、可持续的乳制品需求旺盛,而全球原奶供应紧张,乳制品行业的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向好。”

外资乳企依旧看好中国市场

对于中国乳制品市场未来发展,菲仕兰表示,其在中国的长期使命和战略不变,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营养品。“中国乳制品消费需求和潜力依然很大,人均年消费乳制品量仅40多公斤,低于欧美甚至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而中国居民对大健康的重视和需求日益走高,健康素养不断提高。因此,我们依旧看好中国乳制品市场前景。”

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周德汉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表示,恒天然业务涵盖原料、餐饮服务、消费品牌三大领域,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业务增长。在中国,恒天然的策略是通过可靠、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与客户、合作伙伴建立的长期而有建设性的关系,多渠道向更多客户与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乳品。

“创新是恒天然在中国发展与成功的基石,推出了应用在中式茶饮里的奶盖、奶酪棒棒糖、拉丝饺子等产品。我们还关注到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认知和需求日益增加,为此我们正在研发提升免疫力和认知功能的新产品。”周德汉说,恒天然会继续加强在中国的核心业务,包括进入更多二线、三线城市,加强中式餐饮供应和菜单开发,进一步发展餐饮服务业务;利用品牌优势,顺应新兴趋势,注重细分高价值类别,提升消费品业务;提供新的高价值原料,特别是在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及儿科领域的益生菌产品等。

“中国市场一直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消费者对乳制品的多元化需求从未改变,且在持续增加,中国市场的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从国际乳制品贸易面临的形势来看,食品供应链依旧复杂,传统食品安全风险持续不断,监管难度不断增大,因此需要各方加强合作,做到风险共治共防。”海关总署胡舒说。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赵琳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